跳到主要內容

資優生要小心變成高危險的自戀怪物

 

文明就如同一股束縛的力量。我們的思考曾幾何時都只是要月入百萬、環遊世界,當醫生、當律師只是為了賺錢迅速。買房產、娶妻生子變成「人生勝利組」。


現代的社會應該沒有英雄。


可是「大眾」卻渴望成為英雄。坐在電影院欣賞熱血四色的英雄解救世界,「大眾」的無能為力得到了補償。


曾幾何時我們的想像力,被限制在同一個模板,既定的「普遍價值」,讓英雄主義再次綁架人內心的小宇宙。



人人都想當「英雄」,可是「英雄」不像食神一樣「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成為食神。」


但是因為有英雄的渴望,讓人願意想像自己就是那個救世主。別小看這種「自以為」,適度的自信能夠讓人在行為上有更好的表現。


過度自信,高估自己的能耐卻大大的有問題。


活在想像的「小宇宙」當然沒有問題,但是把「小宇宙」放到現實人生。你覺得會怎樣?


沒錯,那是玻璃心碎滿地尖叫聲。


你可能可以逃避,可以「龜」回自己的小宇宙繭居。但是,有人卻因此覺得「天妒英才」消極面對社會。上面說得情形還算好。更進一步,他由將自己「才華洋溢」卻受遺棄的「苦」轉為「恨」。


他「恨」,恨到激情爆炸。他想找回世界的鎂光燈,享受自己再次成為焦點的快感,這時後麻煩來了。


什麼人容易變成這樣的人?  


台灣的教育制度上,通常最會讀書的人很容易在青年時期就享受到被「關注」、「高人一等」的快感。這樣的快感讓他備受同儕「另眼對待」,同時也是為家庭「爭光」、「說嘴」 的對象。 


不過,長大後的社會很殘酷。當你只會讀書而沒有跟別人交際的「手腕」,不會伶俐的「應對進退」。原先資優生頭上的光環,反倒成為眾人取笑,獲得成就感的里程碑。
 

當一個人越是「自戀」,同時他也極度自卑。他需要有標誌來「反覆確認」,他這個人值得活在世界上。

自戀這個詞語,來自於希臘神話那西瑟斯(Narcissus),中文的意思叫做水仙,他是河神克菲索斯(Cephissus)與仙女萊里奧普(Leiriope)的兒子。
  

他們曾經找底比斯城(Thebes)最有名的預言家提瑞西阿斯(Tiresias)預言兒子吉凶。盲人提瑞西阿斯預言說:「只要他不看見自己的容貌,他就可以得到長壽。」納西瑟斯的俊美理所當然的獲得希臘眾多女性的青睞,但是納西瑟斯從不接受任何女性提出的愛。


仙女厄科(Echo)因對納西瑟斯的仰慕之情未能有好結果,傷心而死化作一座山,從此變成人們在山底的回聲。直到一次納西瑟斯出外打獵,到了水池邊,看水面上映照出來的自己,便愛上了自己,從此不離開水邊。最後在缺乏飲食下,身體漸漸地憔悴之死,死後旁邊長出一株水仙。(註一:http://goo.gl/1GwJyo
 

根據佛洛伊德的看法,幼兒在0-5歲期間,開始以「自己」為中心去探索世界,也在這時慢慢學習分別自己的身體與他人的不同之處。但是到8-12歲以後以「自己」為中心的心態,將會慢慢地轉移至透過與他人交往關係,獲得滿足。也就是說,「自戀」的傾向其實是每個人所與生俱有,對事物認識的方法之一。但是到了某一年齡之後,不得不面對由個人走向團體的壓力,這時候在自戀人格上,為了團體的運作勢然必須放棄某些個人的自我主張,學習與人相互合作,彼此包容。



因此,自戀非是令人必須敬而遠之的名詞。
  
  
而當自戀衍生出疾病意味著,個人並未在成長中學習融入群體生活,縮小自己的欲望,促成與人合作。因此自戀型人格有幾個特徵:

1、容易在群體生活受到排擠,成為孤立份子。

2、自戀者愛幻想。常想像自己站在舞台中央,更希望他人的注視與崇拜。

3、他們通常是完美主義者,拒絕失敗。

4、當想像的「小宇宙」崩潰時,他們容易陷入瘋狂。(註二:http://goo.gl/ZDX7x8。引自《大英百科全書線上版》,自戀症條目narcissism)


聽完別怕自己也是「自戀」的一份子。自戀並不恐怖,可怕的是對它一無所知。


生活不單只是求生,還要不斷的「學生」,學著生活,讓自己活得更有品味。


更要透過「方法」來紓解自我的情緒


一個極度自戀的人,有的時候他並不是別人眼中的失敗者。更甚之,他有可能是人生前期的勝利組。在以成績導向的升學主義中,「資優生」們是自戀速成班(但非絕對),這是制度設計的結果。
  

因此,反思台灣「資優」教育,回到一個問題:我們的制度到底想要培育出什麼樣的國民?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小王子》狐說:愛是一種習慣稱為「馴化」

小王子愛是一種習慣稱為馴化 看過《小王子》的人,很難忽略狐狸與小王子這段迷人的對話。有些人更把這段對話連結到愛情,好似愛是兩人一起走彼此磨合,漸漸習慣對方的存在。        無論中文還是英文,卻都難以表達法文的美。      法文 " apprivoiser" 在英文的翻譯多半使用 " tame " 的意思。 "tame" 與" to feed"  、" to raise" 、"to keep", 這幾個單字有類似。所以,中文版的《小王子》翻譯用詞多用「豢養」、「馴化」。不過法文 " apprivoiser"的原意應該更近於「習慣於某種事物」。          書中「馴化」的意思,根據上下文意應該是「建立關係」,意味著互相將對方看成是「世界的唯一」。 換言之,「馴化」是自然而然的把對方所關心的事類似物,納入你的自然生活中。 你開始注意到對方的動作、習慣、聲音,它喜歡什麼?討厭什麼?喜歡的時候他會做出什麼表情?是嘴角微笑、還是像個孩子一樣的大笑、依偎在你身邊;也許是什麼都不做,就這麼靜靜的陪著你。    要「馴化」一個人必須耗費許多的時間。狐狸對小王子說:「只有被馴化的事物,才能被瞭解。」狐狸所說得就是愛情中兩個人建立關係,從不斷地互動中溝通,更加瞭解對方,因為只有浪漫愛是不容易持久的,人被愛情衝昏頭的時間大約只有3個月,這段期間也許就僅僅看著對方,就能夠痴痴發笑,樂到不用吃飯。    狐狸說, 現在的人總是喜歡到商店去購買現成的東西,但是朋友是無法販賣的 。如果你想要一個朋友,就馴化我吧!面對狐狸的要求,小王子提問說:「該怎麼做是馴化呢?」    狐狸說,馴化必須要有耐心。與其說話不如靜靜的觀察對方,為什麼不說話呢?狐狸認為話語是一切誤會的開始,眼睛所見到的不見得是真實。因為真正重要的東西,往往看不見。    狐狸每天等待的小王子的到來,小王子與狐狸會面的時間非常固定。因為狐狸告訴他說,你最好每天固定時候來。這樣子狐狸可以知道何時能跟小王子見面,快要與我見面的時,狐狸會覺...

談情說愛:一點都不單純的「小紅帽」

1832年小紅帽插畫 好久好久以前有個小女孩,小女孩最愛外婆送給她的紅色披風 …… 。沒錯,今天要談的故事就是流傳已久的小紅帽。這則故事的原型難以考證,它可能是遠古遠古人類的爐邊故事,告誡小心「 恐怖的陌生人 」。 站在「求生存」的本能,陌生人具有太多的「不確定性」。 1697 年法國人夏爾佩羅把這則故事寫在初版的《鵝媽媽故事集》裡。約四百年前,原始的故事裡小紅帽照樣走進森林遇上大野狼,大野狼一樣在外婆家埋伏小紅帽。 不同的是,小紅帽到外婆家後,明知道在床上躺得是大野狼,但是她聽了大野狼的話脫下衣服躺到床上。什麼小紅帽竟然脫下衣物跟大野狼,而且還一起蓋棉被,這發生什麼事實在太令人遐想了。 故事最後,小紅帽照舊被大野狼吞下肚子。初版故事沒有水井、沒有獵人。夏爾佩羅寫作這篇故事時,帶有深刻的道德諷刺。如果說,小紅帽代表女性貞操,小紅帽與大野狼一起唱「雙人枕頭」,最後「誤入迷叢」的小紅帽,卻得不償失賠上性命。 夏爾佩羅站在「男性的觀點」諷刺十七世紀的法國貴族住在林園深深深幾許的莊園成天娛樂,這些貴族包養情婦,盡情地享受身體的解放。 夏爾認為這是一種罪惡,特別站在宗教的立場對「性」,至少「表面上」必須要把它視為是墮落的根源。 在一個說沙龍故事的時代,夏爾說故事的對象是貴族,特別是女性貴婦。所以小紅帽的故事,也是那個時代男性對貴族女性教育的一種呼聲。 不過反面來看,當這樣的事情必須用「故事」來警醒社會大眾,這也表示這樣的事情在社會上是不斷發生。 再整理一次,初版小紅帽的故事主要說三個重點: 第一個是離家後千萬要聽母親的教誨,不要貪玩逗留在容易迷路的森林裡; 第二個是女性要保持貞操; 第三個是隨時有壞男人(大野狼)出現。 這三點會讓現代女性翻白眼到極點,這些事情關係到「自主權」,不是他人誰能夠決定。但看待初版小紅帽故事必須回到十七世紀。 別忘記「女權」是近代的「被發明」的權力 ,絕非自古如此。在中古歐洲女性很容易成為政治聯姻的犧牲品,但「貞操」不見得有那麼了不起。有名望的貴族,通常受家族徵召,為了維護家族權力,婚姻關係一個換過一個。 而「小紅帽」的故事,也說明十七世紀「貞操」的性意識出現了。 ...

《小紅帽》疑問:為什麼狼總是童話故事中的大反派?

來源:為 「色」字頭上一把刀,除了有人頭上有九把外,色跟狼兩個字常就放在一起。天資通穎的狼蒙古族認為牠們具有極高的智慧,是自然平衡的維護者。可是童話故事《小紅帽》中,狼是誘拐小孩、吃人、騙色的象徵。 希臘時狼毛不但是運動家的魔法藥,可以讓人變得更兇猛。同時,狼毛也有神奇的催情效果,所以狼的周邊「文創商品」跟轉換的魔法效果有關係。但《聖經》故事裡面,卻將魔鬼的形象塑造為狼的模樣,因為性在宗教道德上是惡魔的勾引。 由此來看,狼跟性的吸引力關係很早就拼湊在一起。狼有極高的性吸引力,在童話故事裡,狼不只是誘拐者,狼也是迷人俊俏的男子,迷得故事裡女主角們的追求。還記得童話故事裡的王子,每個顏值都很高、談吐斯文,吸引各大美女一見鍾情,認為自己就該嫁給王子。 別否認這裡頭的情感,除了嫁入豪門少奮鬥三十年外,還有提到女主角對高顏值王子的情慾與佔有慾。有位女主角甚至還坐著南瓜馬車,動用魔法也要讓王子看見她、愛上她,最後這位白馬王子動用關係把她贏娶回家。 這兩段到底在說什麼呢?接下來是重點。 我的意思是狼的形象跟王子的形象幾乎是可以畫成等號的,但是什麼時候是王子?什麼時候是狼? 批批踢酸民口中的:「人帥真好,人醜性騷擾」還是有參考價值,這取決於王子能夠喚起女性的憧憬,而狼並不一定醜,但是會讓人後悔。 所以,像這樣讓人後悔的故事隨處可見,比如「狼來了!」的故事,同樣渲染狼的害處。《小紅帽》裡的大野狼,則是最早是奪走女性貞操的陌生人,但也別忘了走入森林也是發生危險關係的最好藉口。 更有趣的是,與狼相關的狼人,他們通常是社會邊緣人。「狼人」指稱的階層多是社會中的下層階級,暗諷他們不務正事。其次,《小紅帽》裡狼性也暗指的社會的禁忌:像是社會謀殺、惡混、情夫、老人、亂倫禁忌。 我們可以試著想像,其實小紅帽到外婆家褪下衣物跟大野狼一起睡,大野狼會不是外公呢?否則為什麼小紅帽如此懼怕,卻又言聽計從。當然如上述,「到外婆家」、「進入森林」也可能是當時女性外出的契機。 稍微做個小結,狼在西方本身就具有某種變化的魔力,包括披上狼皮可以獲得狼得力量,狼毛被當作春藥。其次,狼也跟性吸引力有關,在宗教道德的譴責下根性有關的狼,以魔鬼的形象出現,狼也被用來指稱下層的社會邊緣人。 再次,透過故事的傳播,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