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就如同一股束縛的力量。我們的思考曾幾何時都只是要月入百萬、環遊世界,當醫生、當律師只是為了賺錢迅速。買房產、娶妻生子變成「人生勝利組」。
現代的社會應該沒有英雄。
可是「大眾」卻渴望成為英雄。坐在電影院欣賞熱血四色的英雄解救世界,「大眾」的無能為力得到了補償。
曾幾何時我們的想像力,被限制在同一個模板,既定的「普遍價值」,讓英雄主義再次綁架人內心的小宇宙。
人人都想當「英雄」,可是「英雄」不像食神一樣「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成為食神。」
但是因為有英雄的渴望,讓人願意想像自己就是那個救世主。別小看這種「自以為」,適度的自信能夠讓人在行為上有更好的表現。
過度自信,高估自己的能耐卻大大的有問題。
活在想像的「小宇宙」當然沒有問題,但是把「小宇宙」放到現實人生。你覺得會怎樣?
沒錯,那是玻璃心碎滿地尖叫聲。
你可能可以逃避,可以「龜」回自己的小宇宙繭居。但是,有人卻因此覺得「天妒英才」消極面對社會。上面說得情形還算好。更進一步,他由將自己「才華洋溢」卻受遺棄的「苦」轉為「恨」。
他「恨」,恨到激情爆炸。他想找回世界的鎂光燈,享受自己再次成為焦點的快感,這時後麻煩來了。
什麼人容易變成這樣的人?
台灣的教育制度上,通常最會讀書的人很容易在青年時期就享受到被「關注」、「高人一等」的快感。這樣的快感讓他備受同儕「另眼對待」,同時也是為家庭「爭光」、「說嘴」 的對象。
不過,長大後的社會很殘酷。當你只會讀書而沒有跟別人交際的「手腕」,不會伶俐的「應對進退」。原先資優生頭上的光環,反倒成為眾人取笑,獲得成就感的里程碑。
當一個人越是「自戀」,同時他也極度自卑。他需要有標誌來「反覆確認」,他這個人值得活在世界上。
自戀這個詞語,來自於希臘神話那西瑟斯(Narcissus),中文的意思叫做水仙,
仙女厄科(Echo)因對納西瑟斯的仰慕之情未能有好結果,傷心而死化作一座山
根據佛洛伊德的看法,幼兒在0-5歲期間,開始以「自己」為中心去探索世界,也在這時
因此,自戀非是令人必須敬而遠之的名詞。
而當自戀衍生出疾病意味著,個人並未在成長中學習融入群體生活,縮小自己的欲望,促成與人合作。因此自戀型人格有幾個特徵:
1、容易在群體生活受到排擠,成為孤立份子。
2、自戀者愛幻想。常想像自己站在舞台中央,更希望他人的注視與崇拜。
3、他們通常是完美主義者,拒絕失敗。
4、當想像的「小宇宙」崩潰時,他們容易陷入瘋狂。(註二:http://goo.gl/ZDX7x8。引自《大英百科全書線上版》,自戀症條目narcissism)
聽完別怕自己也是「自戀」的一份子。自戀並不恐怖,可怕的是對它一無所知。
生活不單只是求生,還要不斷的「學生」,學著生活,讓自己活得更有品味。
更要透過「方法」來紓解自我的情緒。
一個極度自戀的人,有的時候他並不是別人眼中的失敗者。更甚之,他有可能是人生前期的
因此,反思台灣「資優」教育,回到一個問題:我們的制度到底想要培育出什麼樣的國民?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