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白話文之爭每幾年總要爭一次,常常動則喊出「動搖國本」;或是拋棄「文化」之說,比例之爭變成文化之爭,中國文華力拼台灣文化。
就我求學過程來看,國文是一門藝術,但在考試過程中又要把它教得好,一位好的老師只是決定你會不會愛上這門科目。
受教於良師,會開啟你對古文詮釋的新方式,你會更有機會理解過去的史料。
但是,白話文何嘗也不是。
雖說聽說文言文與白話文他是兩種不同的系統,學好文言文不代表你學會白話文。不過我學習經驗是:他的節奏是相同,文學是有音樂節奏。
學習大概任何學習都差不多,方法比起吃強效的仙豆還要有效,學到方法,就有機會自己提昇等級,變成超級賽亞人。
而且學國文不會因為上課時數延長或是增加文言比例,學生就會變強。
學生上國文課,如果不認同。一上課就關機、斷電、開飛航模式,無論時數、比例再多,都不會有效。就算弗利沙是天才,也必須修煉才能跟超級賽亞人一較高下。
所以,學好國文我認為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拚」。
至少我在高中因為自以為國文很強,所以每日都花一個多小時閱讀,高中課文在小考前我大概讀過十次,不論是我練習到看著課文我能夠直接翻譯,而且清楚知道註釋的解釋、詞性、相同相異的字,我都自己做整理歸納。
因此,國文考試與作文一直保持班上第一名。一路到大學後念上歷史系,又發現自己國文能力有待加強。
在大量閱讀論文、資料底下,還有在老師推薦下將論語一字一句讀個五遍,讀史記、老子、莊子,久而久之,那就古文字的註釋,或多或少就直接能夠記憶。
雖不見得分析史料能夠每次到位,不過在一種不知足的求學欲中,國文很容易變得更強。雖然最後我重閱高中教育的古文,我自己得出與教育部號稱「洗腦」版本不同的答案。
有心就學得好,跟比例、時數沒什麼差。重點如果老師能夠把話講到心坎裡,學生就算成績不好,也能夠增添他對文章的理解,心有戚戚焉就夠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