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17的文章

《小王子》說人生的一切趣味來自於好奇探索生命

#故事迷人是因為有愛與好奇   為什麼故事總要發生在人煙稀少的森林裡?因為就像為什麼一堆人出國就敢裸泳。      有多久不用在擔心別人的眼光好好愛自己。      《小王子》故事裡,森林是探索自我的起源。他想像著各式祕密等待人去發現新的事物,因為現實太悶了,總有一堆長輩們的碎碎念。 社會要求人必須符合規則,而不討論順著自然發展。人們討論如何佔有更多,不重視自己到底是誰。       好像一切只能照著走。但有天跨越一道柵欄後,才發現原來柵欄不過是「眼睛業障重,假的。」     小男孩1號作品與2號作品之間,暗喻著世俗與神聖的分野。世俗的社會僅是流於表象、不完美的感官世界;而神聖表示著真實、理性,它才是某種純粹的,但是卻不難以看見,必須沈澱自己後用心體會。   還記得《遊戲王》這部卡通最常見的一句話:「雖然看得見,又看不見的東西!」( 見えるけど見えないモノ!)      《小王子》說:「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個小孩子,只是他們忘記了。」忘記了其實自己也有探索世界的好奇,有想要做的事情。        長大後,咱們把自己變得很忙,深怕虛晃度日,因此用「窮忙」急著證明自己。追求分數,計較每一分時間,都必須發光發熱。   其實,偶爾失敗轉個彎,又何嘗不可。讓生活「恰恰好」,對生命保持著好奇,不正是《小王子》故事,最浪漫的治療嗎?  

老師不該有「價錢」

    教育熱忱是無法用數學算出來得數字。 一次的實驗中,科學家在十所幼兒園,針對在放學接送孩子「遲到」的家長,祭出罰金。     結果顯示,在實施「罰金」後,放學接送孩子的家長遲到的人數 不減反增 。在觀察的最後四周,即使取消「罰金」後,人數依然沒有減少。    為什麼呢? 托兒所的營業時間從早上七點到下午四點。下午四點之後,托兒所會留下一位老師,陪著孩子等待遲到的家長。 在實施罰金前,老師已經 超出工作時間 ,其實並 沒有義務留下等待家長 。 但是為了學生安全,幼兒園慷慨地留下陪伴孩子的老師。 當然這段時間並不會有薪水,而「遲到」跟老師之間的聯繫,僅有社會道德上的義務。 多數家長會對耽誤老師的下班時間,感到抱歉,甚至反省自己,造成他人的不便。 但是 罰金制度 實施後,原本老師與家長之間的關係產生微妙的轉變。 過去老師義務的陪伴孩子,在部份家長看來, 「罰金」變成老師額外留下來的薪水 。 換句話來說, 老師與家長的關係,從道德規範轉變成市場利益 。既然「遲到」有價錢支付,家長們盡情的享用作為懲罰的「罰金」,帶來的便利。 等到「罰金」移除後,本來遲到必須付出代價。現在就算遲到也不關緊要。家長們就想,「反正」幼兒院會照顧我的孩子,遲到的更加理所當然。 換句話說,「罰金」原本幼兒園希望利用金錢的威嚇,抵制遲到的家長。無形間, 反客為主讓金錢補償了心裡的虧欠感。 這不就是「怪獸家長」的養成嗎?付錢的就是老大,但是自身扭曲成梵谷筆下的人物。但又褻瀆了那畫面的美感阿!暗瘡毒瘤的大人,還是嵇康說得好,猙獰的臉龐就像長在褲襠裡的蝨子。 因此,教師的教育熱忱不應該用「價錢」衡量。       因為「價錢」買不到教育者的熱忱,教育家的使命感。

學國文不用「文白之爭」

文言文、白話文之爭每幾年總要爭一次,常常動則喊出「動搖國本」;或是拋棄「文化」之說,比例之爭變成文化之爭,中國文華力拼台灣文化。    就我求學過程來看,國文是一門藝術,但在考試過程中又要把它教得好,一位好的老師只是決定你會不會愛上這門科目。 受教於良師,會開啟你對古文詮釋的新方式,你會更有機會理解過去的史料。   但是,白話文何嘗也不是。 雖說聽說文言文與白話文他是兩種不同的系統,學好文言文不代表你學會白話文。不過我學習經驗是:他的節奏是相同,文學是有音樂節奏。   學習大概任何學習都差不多,方法比起吃強效的仙豆還要有效,學到方法,就有機會自己提昇等級,變成超級賽亞人。 而且學國文不會因為上課時數延長或是增加文言比例,學生就會變強。 學生上國文課,如果不認同。一上課就關機、斷電、開飛航模式,無論時數、比例再多,都不會有效。就算弗利沙是天才,也必須修煉才能跟超級賽亞人一較高下。       所以,學好國文我認為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拚」。 至少我在高中因為自以為國文很強,所以每日都花一個多小時閱讀,高中課文在小考前我大概讀過十次,不論是我練習到看著課文我能夠直接翻譯,而且清楚知道註釋的解釋、詞性、相同相異的字,我都自己做整理歸納。   因此,國文考試與作文一直保持班上第一名。一路到大學後念上歷史系,又發現自己國文能力有待加強。    在大量閱讀論文、資料底下,還有在老師推薦下將論語一字一句讀個五遍,讀史記、老子、莊子,久而久之,那就古文字的註釋,或多或少就直接能夠記憶。    雖不見得分析史料能夠每次到位,不過在一種不知足的求學欲中,國文很容易變得更強。雖然最後我重閱高中教育的古文,我自己得出與教育部號稱「洗腦」版本不同的答案。    有心就學得好,跟比例、時數沒什麼差。重點如果老師能夠把話講到心坎裡,學生就算成績不好,也能夠增添他對文章的理解,心有戚戚焉就夠了。

愛情中沒有騙子,只是……

愛是讓一個理智的人變得不理智。讓人變得瘋狂,因此幾多年前有位補教名師就稱自己是為愛而勇敢。正因為愛的不理智,所以可以讓人突破既有的界線。   那愛情有騙子嗎?在愛情剛萌芽的時候,不管男女雙方都會展現自己獨特的一面吸引對方。    這下就麻煩了。這獨特往往是特別「精心策劃」,最後兩人在一起,我們會說這是兩個騙子走在一起剛剛好嗎?肯定不會,反而會覺得這是老天有眼,讓兩個人對的走在一起。     而戀愛之中最麻煩的是,問到一句:「你到底是因為什麼而喜歡我的那一點?」每次唱陳綺貞〈旅行的意義〉:「卻說不出你愛我的原因,卻說不出你欣賞我哪一種表情 。」     剛開始到底是因為什麼而喜歡上對方。當然俗套的說話,「男人愛得是女人的身體,女人愛得是男人的錢。」當然這句話倒過來也無所謂。    愛的本身包含了情慾,有的時候智慧、細心還是很晚才觀察出來的。愛得開始通常模糊不清,只有一種感覺。這感覺有點像是騙,但是這種是自願,就像篤信一個宗教,你會全心得投入,這種掌握了某種「感覺」的衝勁,會讓人把理智幾乎全放掉。     愛的開始是回憶才知道,不過愛的結束卻是有明確的里程碑。至於這段愛值不值得,得要結束才知道。不值得,無論男女為了要讓自己身心回復平衡,說「傻了」、「被騙了」,也讓自己從失去的折磨中取得一種善良的平衡感。   ❁歡迎一起討論 ---------   加映: 子迂的蠹酸齋:愛情的騙子是騙子嗎?https://goo.gl/VRbG2C

不斷創造「好學生」的教育

以前談過教育體系的「好學生」愈是病態的一群人。我身為教育體系算是「好學生」之尾也深受荼毒幾多年。   大概自國小、國中取得成績優勢的快感,造成一種虛榮透過紙筆分數以及老師的重視,沉浸在教育業績的學生會產生無比的自信,不是建立在他能做到什麼,而是他能夠將固定考科的問題對或錯,選出一個致命的唯一解。   掌握唯一解的經驗,很容易成為一個應該去尋找多元可能性的學生,變得睥睨萬物,把無法掌握唯一解的學生看作「失能」的廢物。   倘若在高中、大學這類人沒有遇到神人當頭棒喝,或者自己就是這「體系」裡頭的神人,往往他的眼界只有高或更高對其他事物不屑一顧。   國家的正規教育目的是為了迅速產生訓練有素的國家公務員,團結國家的精神。所以,當你的目的不在此時,當然很多學生被「教育體制」認定成失敗者。   這些失敗者反撲時,往往會覺得教育對他的作用不大,而是他用於去追尋自己的夢想,從工作中學習人生。   這很諷刺教育體制原本應該是連結學生跟社會的橋樑,但無奈在一體適用、追尋可視的業績,很可惜教育失去了讓一個人變成更好的人的憧憬。   如前述在這套體系不斷獲得成功的人,很自然認為一切來自於自己的天資,不懂的去傾聽另一種可能性,這樣的自大,不會去同理他人,缺乏反省的能力。   如果說學習人文學科最大的幫助,我不認為是在記憶多少(當然記憶跟運用在某些場合可以壓著人打),而重要是反思以及多元視角,一個學習的人,建構系統並能夠不斷修正,學會自我成長的方法,那就是教育該做到的。 宋代科舉考試圖,現代正緩慢改善。 來源: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8/84/Song_Imperial_Examination.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