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目的是為了打破道德的枷鎖。」當打破這盲點時,我們會發現道德的枷鎖是個必須的框架,但我們可以時時修正它是否該存在。 這是一場討論會,橘黃色的燈光下,上面裝飾著七彩的酒罐,架設在天花板滴口朝下是種工業風。工業風裝飾底下是一種慵懶的沙發,沙發上灰色的抱枕,抱枕就像是《蒼蠅王》裡的海螺,每次都變成聚會時眾人發言的勇氣桶。 有人說:「我常覺得我是一個被動的人,因為覺得自己沒有那麼好。」另一個人說:「我以前也常常這樣覺得自己沒什麼自信。」顯然的,另外的女生對這樣的想法表示認同。 沙發上的談話就好似延續個幾個世紀的長度,人們從對話裡汲取想法。 上述女性的沒自信的說法,回到社會學來說,是種「羞恥感」,羞恥感不只是傳統可以一言以蔽之。而是應該思考在中華文化體系下的風俗習慣。「羞恥感」這裡我的定義是:羞是害怕去表達自我跟別人不同的想法,恥是從外在的道德眼光來評斷自己做「不對」的事情。 從這個角度來思考中華文化,從這裡我總想提供個思考: ================================ 第一、 說話表達自己是你在世界生存的利器。 如果有人質疑你的做事的原則,聽起來肯定很不舒服。妳最需要的不是馬上討論自己,而是想想我到底是固執己見還是我有自己的中心思想。 除非我們一直聽到別人說到,我們有這個習慣或是錯誤,這時不妨我們可以反思自己在這裡扮演的角色是什麼?我們如何參與這個責任? 如果是自己的固執,好好思考學著適時傾聽他人。「外圓內方」是中華文化的哲學,它意味與人相處關係時,適當放下自我的執著,追求共好的態度。這不是單單請我們妥協,而是讓我們做個有底線,但又能夠與人共好的人。 請記住必須有底線,可是待人接物學著圓融一點。生活上,學著說話表達自己,這是需要勇氣的。勇氣是先行動,勇於失敗,認識到無論好壞學到了都是生命的經驗。 我們錯個一百次就少了一百次的錯誤。 ================================ 第二、 勇氣不是來自於別人給予,而是自己的自信。 這一點就牽涉如何建立自信,建立自信的方式是找出自己相信的一件信念,並且將之做到最好。很多人忽略的是:自信是說出來,也是做出來的。勇氣雖然不是來自於別人的給予。但是從別人的經驗分享,擷取自己欣賞的座右銘,做為出發的起點。 ===...
寫文章除了繼往聖開絕學,還要把文章寫進心坎,500年以來必有一聖,今正逢其時,聖與巫相差不遠,又能占字、解詩,故號稱占卜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