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文明探索│為什麼要發明斷頭臺

   
   
雨果說:「斷頭臺就是大革命!」
   
  
想到斷頭臺,很容易跟法國國王路易十六世的那顆頭顱聯想在一起。歷史課時,教師也暗諷路易十六世改良新斷頭臺,卻是自己的頭顱試刀。
   
  
話說路易十六並不是真的那麼腐敗,他接受啟蒙思想改革國內制度,廢除農奴、對待宗教寬容、容納非天主教徒、主張自由放任的經濟制度、支持北美獨立戰爭,多說一句他特別的專長是開鎖。
   
  
另外一位有關斷頭臺的人是,1791年成為雅各賓黨人的領袖羅伯斯比爾。他在3年後掌握國民會議,大聲吶喊:「外面被所有暴君包圍,裡面則所有暴君友人均在進行陰謀」。他用著絕對、製造威脅的口氣,試圖激起民眾的恐慌情緒。
   
  
事實證明他做得很成功,而且合理化他所做的一切。他說政府要:「以理性領導人民,以恐怖對付人民的敵人」,甚至他指出:「恐怖並不是一個特殊原則,是民主的普遍性原則應用到我們的國家最迫切的情況中,所造成的結果。」
    
  
學過歷史的人對他的記憶,最後大概也只剩下恐怖統治與在那時期使用新改良的斷頭臺,殘酷暴力地切下無數異議分子。
    
  
不過斷頭臺並非是18世紀法國特有的產物,大約在14世紀的愛爾蘭就曾經用過機器砍下犯人的頭顱,只是沒有更進一步的資料可以知道斷頭臺的樣子。當時在英國、義大利似乎也都有類似的砍頭機器,不過就目前所知,當時斷頭臺大概還是用斧型的刀口,也許頭常沒砍斷還掛在那,呼喊著:「One more time!」(下一次會更好)。
    
  
別忘記科學革命時代之後,深受啟蒙影響的市民階級、科學家們瀰漫著人定勝天、樂觀、進步的態度。多數人相信科學促使人類解開自然的奧妙。精神來說,那麼時代人過度崇拜理性可帶來無止盡的進步,必且急欲為人類找新出路、探索自然界的定律。經過啟蒙思想的發展,人權變成一位受啟蒙且成熟的人的新的條件,人應該要有特定的權力,甚至連死刑犯也不例外。
    
  
因此,為了讓死刑犯,更加人道的死亡。有許多提出改良死刑的方法,傳統用火刑、絞刑、神判等。若是砍頭,封建貴族長劍制裁、劊子手拿斧頭處決人犯,有時難以一刀斃命容易徒增犯人痛苦。所以受科學、啟蒙思想的「新」人類,想讓死變得更文明。
    
  
國王路易親自改良斷頭臺,也許只是個八卦花邊。從字源來看,斷頭臺稱Guillotine,英文的意思是停止某件議論。1789年期間醫生議員吉約坦(Guillotine)強烈建議應該廢除殘酷的死刑,他提倡更有效率,更人道的機器處決犯人,希望不要讓砍頭只是貴族的特權。經過數度的嘗試最後他把刀口改成斜刃,三角形的刀口能夠俐落的切下頭顱,減少犯人的痛苦。
    
  
因此,斷頭臺的發明原本為了讓人好死,也許多腦補一點可以也崇尚啟蒙的《權利法案》提到的要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新風潮,讓死亡不論貴族還是平民都一樣的有美感。這樣的機器從「恐怖統治」登場,一年之內德政約有六萬顆頭,在充滿靈性的機器之上落地。
    
  
雨果曾說:「從前有一個國王和王后;國王就是國王,王后就是法蘭西。他們砍掉了國王的腦袋,把王后嫁給了羅伯斯庇爾;這位先生和這位太太生了一個女兒,名叫斷頭臺。」(出自《九三年》) 1
    
  
大文豪雨果描述斷頭臺說:「那是一個架子般的器具,有四根木樁撐著。架子的一頭,筆直地聳立著兩根高柱,頂端由一根橫樑連接,上面高高地吊著一個三角形的東西,在清晨的藍色天空中那個東西看上去黑壓壓的。……把兩塊嵌板鑲接起來,中間就出現一個圓洞,大小正和一個人的脖子相仿。……這個怪物全是用漆著紅色的木頭製作,只有個三角形東西是鐵做的。它那麼難看、鄙俗、平庸,使人明顯感受到人造物的姿態;但它龐大的身軀,又使人覺得應該是不屬於人間該有的東西。」(譯文取自網路,改寫過)(2
   
  
最後,回到雨果說出一句經典「斷頭臺就是大革命」,自此提到斷頭臺的人,很容易就把革命跟斷頭臺連結在一起。
   
  
附註:1839年後原本公開處決的表演改為秘密處決,直到1977年法國政府停用斷頭臺處決犯人。
  
--------------------------------------------------------------
參考資料:
1、(1)(2)轉引自:轉引自潘雨晨,〈断头台历史——三角刃下的法国〉,網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d387ec0102wbpf.html 2017117日查閱)
2、維基百科:「斷頭臺」。
3、故事網站:〈斷頭臺的理性與瘋狂:法國大革命的流行〉,網址:http://ppt.cc/3og4U
4、故事網站:〈從「死刑專家」到「救命醫生」:一個十六世紀歐洲劊子手的人生故事〉,網址:http://ppt.cc/YQyoI
5、圖片來源:http://media.boingboing.net/wp-content/uploads/2014/07/Hinrichtung_Ludwig_des_XVI.png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小王子》狐說:愛是一種習慣稱為「馴化」

小王子愛是一種習慣稱為馴化 看過《小王子》的人,很難忽略狐狸與小王子這段迷人的對話。有些人更把這段對話連結到愛情,好似愛是兩人一起走彼此磨合,漸漸習慣對方的存在。        無論中文還是英文,卻都難以表達法文的美。      法文 " apprivoiser" 在英文的翻譯多半使用 " tame " 的意思。 "tame" 與" to feed"  、" to raise" 、"to keep", 這幾個單字有類似。所以,中文版的《小王子》翻譯用詞多用「豢養」、「馴化」。不過法文 " apprivoiser"的原意應該更近於「習慣於某種事物」。          書中「馴化」的意思,根據上下文意應該是「建立關係」,意味著互相將對方看成是「世界的唯一」。 換言之,「馴化」是自然而然的把對方所關心的事類似物,納入你的自然生活中。 你開始注意到對方的動作、習慣、聲音,它喜歡什麼?討厭什麼?喜歡的時候他會做出什麼表情?是嘴角微笑、還是像個孩子一樣的大笑、依偎在你身邊;也許是什麼都不做,就這麼靜靜的陪著你。    要「馴化」一個人必須耗費許多的時間。狐狸對小王子說:「只有被馴化的事物,才能被瞭解。」狐狸所說得就是愛情中兩個人建立關係,從不斷地互動中溝通,更加瞭解對方,因為只有浪漫愛是不容易持久的,人被愛情衝昏頭的時間大約只有3個月,這段期間也許就僅僅看著對方,就能夠痴痴發笑,樂到不用吃飯。    狐狸說, 現在的人總是喜歡到商店去購買現成的東西,但是朋友是無法販賣的 。如果你想要一個朋友,就馴化我吧!面對狐狸的要求,小王子提問說:「該怎麼做是馴化呢?」    狐狸說,馴化必須要有耐心。與其說話不如靜靜的觀察對方,為什麼不說話呢?狐狸認為話語是一切誤會的開始,眼睛所見到的不見得是真實。因為真正重要的東西,往往看不見。    狐狸每天等待的小王子的到來,小王子與狐狸會面的時間非常固定。因為狐狸告訴他說,你最好每天固定時候來。這樣子狐狸可以知道何時能跟小王子見面,快要與我見面的時,狐狸會覺...

談情說愛:一點都不單純的「小紅帽」

1832年小紅帽插畫 好久好久以前有個小女孩,小女孩最愛外婆送給她的紅色披風 …… 。沒錯,今天要談的故事就是流傳已久的小紅帽。這則故事的原型難以考證,它可能是遠古遠古人類的爐邊故事,告誡小心「 恐怖的陌生人 」。 站在「求生存」的本能,陌生人具有太多的「不確定性」。 1697 年法國人夏爾佩羅把這則故事寫在初版的《鵝媽媽故事集》裡。約四百年前,原始的故事裡小紅帽照樣走進森林遇上大野狼,大野狼一樣在外婆家埋伏小紅帽。 不同的是,小紅帽到外婆家後,明知道在床上躺得是大野狼,但是她聽了大野狼的話脫下衣服躺到床上。什麼小紅帽竟然脫下衣物跟大野狼,而且還一起蓋棉被,這發生什麼事實在太令人遐想了。 故事最後,小紅帽照舊被大野狼吞下肚子。初版故事沒有水井、沒有獵人。夏爾佩羅寫作這篇故事時,帶有深刻的道德諷刺。如果說,小紅帽代表女性貞操,小紅帽與大野狼一起唱「雙人枕頭」,最後「誤入迷叢」的小紅帽,卻得不償失賠上性命。 夏爾佩羅站在「男性的觀點」諷刺十七世紀的法國貴族住在林園深深深幾許的莊園成天娛樂,這些貴族包養情婦,盡情地享受身體的解放。 夏爾認為這是一種罪惡,特別站在宗教的立場對「性」,至少「表面上」必須要把它視為是墮落的根源。 在一個說沙龍故事的時代,夏爾說故事的對象是貴族,特別是女性貴婦。所以小紅帽的故事,也是那個時代男性對貴族女性教育的一種呼聲。 不過反面來看,當這樣的事情必須用「故事」來警醒社會大眾,這也表示這樣的事情在社會上是不斷發生。 再整理一次,初版小紅帽的故事主要說三個重點: 第一個是離家後千萬要聽母親的教誨,不要貪玩逗留在容易迷路的森林裡; 第二個是女性要保持貞操; 第三個是隨時有壞男人(大野狼)出現。 這三點會讓現代女性翻白眼到極點,這些事情關係到「自主權」,不是他人誰能夠決定。但看待初版小紅帽故事必須回到十七世紀。 別忘記「女權」是近代的「被發明」的權力 ,絕非自古如此。在中古歐洲女性很容易成為政治聯姻的犧牲品,但「貞操」不見得有那麼了不起。有名望的貴族,通常受家族徵召,為了維護家族權力,婚姻關係一個換過一個。 而「小紅帽」的故事,也說明十七世紀「貞操」的性意識出現了。 ...

《小紅帽》疑問:為什麼狼總是童話故事中的大反派?

來源:為 「色」字頭上一把刀,除了有人頭上有九把外,色跟狼兩個字常就放在一起。天資通穎的狼蒙古族認為牠們具有極高的智慧,是自然平衡的維護者。可是童話故事《小紅帽》中,狼是誘拐小孩、吃人、騙色的象徵。 希臘時狼毛不但是運動家的魔法藥,可以讓人變得更兇猛。同時,狼毛也有神奇的催情效果,所以狼的周邊「文創商品」跟轉換的魔法效果有關係。但《聖經》故事裡面,卻將魔鬼的形象塑造為狼的模樣,因為性在宗教道德上是惡魔的勾引。 由此來看,狼跟性的吸引力關係很早就拼湊在一起。狼有極高的性吸引力,在童話故事裡,狼不只是誘拐者,狼也是迷人俊俏的男子,迷得故事裡女主角們的追求。還記得童話故事裡的王子,每個顏值都很高、談吐斯文,吸引各大美女一見鍾情,認為自己就該嫁給王子。 別否認這裡頭的情感,除了嫁入豪門少奮鬥三十年外,還有提到女主角對高顏值王子的情慾與佔有慾。有位女主角甚至還坐著南瓜馬車,動用魔法也要讓王子看見她、愛上她,最後這位白馬王子動用關係把她贏娶回家。 這兩段到底在說什麼呢?接下來是重點。 我的意思是狼的形象跟王子的形象幾乎是可以畫成等號的,但是什麼時候是王子?什麼時候是狼? 批批踢酸民口中的:「人帥真好,人醜性騷擾」還是有參考價值,這取決於王子能夠喚起女性的憧憬,而狼並不一定醜,但是會讓人後悔。 所以,像這樣讓人後悔的故事隨處可見,比如「狼來了!」的故事,同樣渲染狼的害處。《小紅帽》裡的大野狼,則是最早是奪走女性貞操的陌生人,但也別忘了走入森林也是發生危險關係的最好藉口。 更有趣的是,與狼相關的狼人,他們通常是社會邊緣人。「狼人」指稱的階層多是社會中的下層階級,暗諷他們不務正事。其次,《小紅帽》裡狼性也暗指的社會的禁忌:像是社會謀殺、惡混、情夫、老人、亂倫禁忌。 我們可以試著想像,其實小紅帽到外婆家褪下衣物跟大野狼一起睡,大野狼會不是外公呢?否則為什麼小紅帽如此懼怕,卻又言聽計從。當然如上述,「到外婆家」、「進入森林」也可能是當時女性外出的契機。 稍微做個小結,狼在西方本身就具有某種變化的魔力,包括披上狼皮可以獲得狼得力量,狼毛被當作春藥。其次,狼也跟性吸引力有關,在宗教道德的譴責下根性有關的狼,以魔鬼的形象出現,狼也被用來指稱下層的社會邊緣人。 再次,透過故事的傳播,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