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7的文章

屍速列車:人性的抉擇

屍速列車這部電影為什麼會造成流行?看完大家不敢坐高鐵,說看完覺得人性好可怕,抑或覺得人終究性本善,因為整件故事就在你生活看得到的東西。整體來說,韓國導演將好萊塢殭屍片、病毒擴散的劇情融入韓國的情節,做的非常成功。 這部電影的成功之處就是他將倫理學巧妙融入電影: 討論人性的善惡議題 。這部片就像邁可.桑戴爾《正義》書中不斷地問:「什麼是正義?做什麼是對的?你的選擇是什麼?」討論這部片之前先簡述什麼是倫理學。倫理學是種指導人類生活的準則,不透過法律規範透過個人的判斷分別善、惡、好、壞。亞里斯多德說:「人是理性的動物」,人應該可以透過「理性」的判斷做出適當的決定。 這部電影清楚的將徐碩宇塑造追求利益的證券交易員,冷酷、專業、追求利潤,他只願意照顧自己。躲避喪屍時小女孩秀安想去幫助他人,父親徐碩宇告訴女兒說,在這世界必須先顧好自己。觀眾在觀賞電影時,也許會不斷地問:「這樣的想法有沒有錯呢?」從結果來說,我們可以看到徐碩宇受到女兒、一對夫婦的影響性格大變, 很正常人的好壞並非一線之隔,好人會做點壞事,而壞人也會做好事,取決於在什麼情境。 一開始喪屍爆發之際,電影很可愛的諷刺政府多半大辣辣地說謊,明明疫情已經很嚴重,政府官員仍然用很高深莫測的話術技巧帶過一切。甚至平日對民眾說:「軍人的責任就是保護人民」、「公家機關絕不徇私、舞弊」,電影透過男主角溝通軍方高官試圖用基金投資換取個人的安全。表明政府當你跟它有金錢,徇私、舞弊、走後門都是剛剛好而已。 有些人看完電影又覺得千里馬客運營運長根本是個超級大惡人,因為他的自私讓原本可能得救的人因此喪生。但是還是得問:你確定真的是這樣嗎?只因為有一個人自私所以就可以唆使車廂的民眾喪失理性嗎? 當然不是。人類的盲從是遠古時代為了逃生的天性,時至今日盲從還表示著我們不用力思考,用「理性」去做選擇。更甚我們還要問為什麼車廂內的群眾會聽從客運營運長的教唆呢?有三項原因:身分權威、制服、訴諸恐慌。 別忘了電影裡這位營運長大叔一開始便表明自己是某大公司的主管,並且便開始發號施令。人非常容易屈從於權威,曾經有心理實驗請演員坐在電椅上,接著要求受試者控制通電按鈕,當要求受試者將電流量按至危險區域時,只要有穿西裝或穿著白袍自稱是醫生的願意負責,受試者通常忽略那位坐在電椅上的痛苦。 因此表明身分得以塑造權威,穿得西裝...

【古人說學問?】

說一個人有學問,那麼什麼叫做有學問?見識廣、能夠寫文章、辯論、兩腳書櫥才稱之為學 問嗎?若是這樣頂多只有說有天分、有知識。古代論「學問」不如今日所用。 知識可以學習而來,而才能是種天賦。而學問卻是要先自己有所體驗而後,經過頭腦思考所 得,又可別稱為「心得」。學問是一種態度,自己認為自己有所不足因此多學,這是一種對 自我的覺悟。那麼我們下一步該問,什麼是學呢? 沒學過藝術者看電影、展覽時常常不知其所以然;不考究飲食者就算吃米其林料理,也只會 想到吃到飽的自助吧或是路邊的滷肉飯。 就算臺上老師講得口沫橫飛的精彩道理,端一盤菜餚給不知味的學子,仍舊是浪費。品酒、 煮咖啡沒學過也許分不出36法郎跟一杯單品手沖咖啡有什麼不同。 也難怪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沒學過如何品味的一個人,怎麼可能有品味呢! 學的第二個層次就是問。 先學而後問或是先有問而後學,兩者的共通點都是必須腳踏實地。孔子曾說:「學而不思則 罔,思而不學則殆。」想要好好學好一件技能,知道的就應該說知道,不知道的不要裝得自 己已經知道。 雖然自欺欺人是人類個性最大的敵人。自欺的阿Q精神適當使用,可以讓自己過得好。不過 自欺變成習慣後,也就是「好偽」。人用知識學養、精緻衣裝、絡繹不覺的語言來防禦他人 。此非為學之道。 好學問者,就好比玉器經過打磨然後成才,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過去的教書生涯中,曾教過學生如何縮減語句、挑語病、找邏輯錯誤。直到一天上課,一瞬 間的邏輯語誤被糾出來時。學生指正邏輯錯誤,並說出原因,這感覺是意外的快樂的。 因此「學問」二字各自卓然而立。古人論學強調「通」字,孔子就說:「吾道一以貫之」, 其道就是「道一」有如老子所說「抱樸守一」。 今人論學多以科學分科,只求專研某一小事。雖然說專研某一小事,也是件大事。研究人員 固然無妨,但政治家也如此,就難怪現世政府目光如豆,以管窺天。 《易經.文言》說:「君子學以聚之(累積學問),問以辨之(分類知識),寬以居之(廣 泛的吸取知識),仁以行之(在人群中實踐)。」說得就是這個道理。 又如《禮記.學記》:「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學 「問」就像撞鐘一般,老師就站在那裡,你問的問題越是可討論、求學勤奮,其響聲也必然 越大。若不學不問,老師教學中規中舉罷了。 程頤的學生呂與叔就說過,師生有問有答,可說是老師、學...

《血觀音》之後重讀經典李宗吾厚黑戲謔法術之求官之法

       李宗吾像         民初李宗吾因為寫作厚黑學戲謔文章叢集,他自認意外得到「厚黑大師」的名號。重讀「厚黑論」可歸納他的體系主要有三點:一是諷刺社會世態炎涼,說得一口仁義道德,做得是狼心狗肺事業。二是他藉由宣揚「厚黑」來反對厚黑這個偏方。這樣的反諷,很多人沒讀出來。就開始怎麼站著做人,跪著做事。三是認識厚黑不是要使壞,而是防人用厚黑邪術傷人。         厚黑有三步驟,第一步驟是厚要如城牆,灰要如黑炭。臉皮要磨得夠厚,自然百物難侵,要黑就徹徹底底做到絕,黑到讓人心底發寒,但這叫做初階心法。 第二步驟,厚而硬,黑而亮。面對任何攻勢不為所動,沉著應對。而且愈是黑心,就必然要用更大的「道德」來掩飾,打響自己的招牌。第三步驟,厚而無形,黑而無色。就是讓人家看不出來你的黑,功力深不見底,真正的高手是看不出來的。有如《血觀音》的鬥爭,做事要乾淨俐落。 海浪下波濤洶湧的鬥爭         如前述李宗吾文章原是諷諫世情,重讀過程中又有許多的既視感。一個人要求官,就像佛語有六字真言,求官也有六字訣,分別為空、貢、沖、捧、恐、送。                 第一字「空」意思是把一切放下,只為求官。當官不用學術,但是要有耐心等待,不著急,要夠耐磨。今日待明日,明日待後日,反覆把玩六字訣。                 第二字「貢」,二個訣竅是「鑽進鑽出」。一來伺機有孔必鑽,擴大經營;二是無孔也要鑽,沒機會就自己打洞。         不得不知的淺規則      ...

要怎麼向人解釋台灣紀念蔣中正?

   中正紀念堂 針對這個問題台灣人平日還可能會想說這是問題,不過對外國旅客來說,到處可見中正路,旅行地標還有一個中正紀念堂。 如果不小心被問到這個問題,該怎麼回答呢? 也許會說他曾經救過孫中山,跟孫中山一起在海上漂流一段時間,血濃於水。 用中山艦事件逼走汪精衛、率領國軍英勇抗日、要為二二八負責、敗退到台灣。不過等等,這些歷史很重要沒錯,但對短暫旅人來說,一點都不重要,也記不住。 倒不如說蔣中正號稱「世界第四殺人魔王」,世界知名未下葬的專權領導人之一,可與毛澤東互相匹敵。死後,仍然成為政壇的一手表演棋子。 蔣中正去世那天,天地出現異像,各地設置靈堂,全國悲悽治喪,甚至許多人為此哭泣。這說明什麼? 這樣的榮譽幾乎是專制國家樣版。 沒錯,蔣中正死後接受短期防腐技術接受人民瞻仰,根據遺願希望葬在南京紫陽山中山陵旁。所以至今,仍然等著反攻大陸的大業成功。 聽起來都沒問題,但是如果看過中山陵再對照中正紀念堂,紀念堂看起來就像是中山陵的復刻版。 南京中山陵 也就是說,這個建築是個仿陵寢。 在紀念館內有軍人巡迴表演,立蔣中正像膜拜。包括紀念堂的階梯只有 89 階,表示蔣中正大壽 89 歲。 這樣的皇家陵寢,用來表彰他曾是「民族的救星」的神聖地位,翻閱舊報紙就會發現當時時代氛圍如此。 中正紀念堂側拍(維基) 換言之,這是國家將人神格化的象徵。 第二點,蔣中正在強人專制時代,肅殺的氛圍讓人把國民教育視作為理所當然。 蔣中正死後每逢紀念日,會群聚在紀念堂的人大多都是黨、政、軍的角色,主要重新「感恩師父,讚嘆師父」,宣誓對教主的核心價值的認同感。 第三點,也正因為中正紀念堂代表著威權統治的象徵。 所以,有人希望拆除這座權威的教堂,用記憶抹除它的存在;或作為轉型正義的教育場所。 甚至借用他權威,這裡成為抗議政治權威的最佳場地。 就如同過去二二八公園(新公園)是社會性別歧視下,跨性別同志的聚會場所,大家也都心照不宣。容許在「不能公開的祕密」在公開場所暗地活動。 慈湖蔣中正群像 所以,中正紀念堂目前仍是作為「...

電影《模犯生》的沒人說過它也是的青春意外愛情劇(有雷)

   模犯生不只有反思的意義,也能讀出愛情。一切由愛而始,卻不甘失落讓愛走樣。    主角琳遇到阿班的時候,阿班正為了上台緊張,琳看著阿班想要幫他整理頭髮。她說:「你就像我爸一樣。」阿班疑惑著:「這是好事嗎?」 琳說:「向我爸當然是好,你還像他一樣的邋褟。」說完露出一抹微笑。也在阿班的心裡種下小小愛的種子,也透露出琳的戀父「找爸爸」的樣子。 為什麼琳第一次在學校作弊會被抓到? 答案是:因為愛。阿班想要抓到琳的注意,發現自己的朋友正在偷看琳的答案,想要告訴琳。他覺得「我們」兩個模範生,天才的智慧神聖不可侵犯。 但沒想到,阿班的策略卻「大失敗」。他暴露琳幫忙作弊收費的「道德問題」,反而讓琳討厭,得不償失又想要補償的心態,也促使班最後加入琳瞞天過海的大作弊計畫。 同時,當阿班重傷住院時,琳也感到同情。但為了要作案成功,拉攏天才共犯,班的加入是不可或缺的。 想要拉攏班,不只是讓他失去獎學金那麼簡單。 最重要的是「說客」,還得要是琳,才能對阿班既是「動之以情,誘之以利。」 讓阿班想要彌補過去曾經犯下的過錯。 不過,阿班受傷的原因曝光之後,原來因為「愛與利益」結合的團隊,因為信任以及無法撫平的憤怒,讓最後的計畫出差錯。班為了趁機敲竹槓,補償自己無法參加獎學金考試的遺恨,讓自己被捕。 當班跟琳一起在雪梨時,他們兩個就如小情侶一樣。班蠢蠢欲動的愛想要說,卻又說不出口。 兩個人,獨自的小旅遊。 兩個人,為了共同利益打拼。 兩個人,都為了追逐出國夢來到這裡。 這樣的共通點讓砰然心跳差一點發芽。 最後敗在哪裡呢?敗就在阿班的失落、不滿。特別像是阿班被抓後,琳沒有跳出來跟班一起共同面對承擔問題。反而是為了大局刪掉他們兩小無猜的照片。 結果: 班,有經費但無法出國讀書,而琳不但可以出國,又拿到一筆豐厚的經費。 他們兩人的未來想像已經破滅。班陷入混沌之中,他認為琳到外國去肯定會有新的遭遇,新的未來而這一切是他沒有的。他怨恨這個世界,甚至也失去的獨占琳的可能。 不過,班並不曉得,琳後來放棄了出國夢,決心留在國內。 當大學面試結束後,琳接到阿班的簡訊,其實她非常的愉悅。也帶著歉疚想要知道班是否過得好。 也很可惜,當琳再見到班,他已經失魂落魄,甚至想利用琳在出國考試作弊把柄,...

文明探索│為什麼要發明斷頭臺

        雨果說:「斷頭臺就是大革命!」        想到斷頭臺,很容易跟法國國王路易十六世的那顆頭顱聯想在一起。歷史課時,教師也暗諷路易十六世改良新斷頭臺,卻是自己的頭顱試刀。        話說路易十六並不是真的那麼腐敗,他接受啟蒙思想改革國內制度,廢除農奴、對待宗教寬容、容納非天主教徒、主張自由放任的經濟制度、支持北美獨立戰爭,多說一句他特別的專長是開鎖。        另外一位有關斷頭臺的人是, 1791 年成為雅各賓黨人的領袖羅伯斯比爾。他在 3 年後掌握國民會議,大聲吶喊:「外面被所有暴君包圍,裡面則所有暴君友人均在進行陰謀」。他用著絕對、製造威脅的口氣,試圖激起民眾的恐慌情緒。        事實證明他做得很成功,而且合理化他所做的一切。他說政府要:「以理性領導人民,以恐怖對付人民的敵人」,甚至他指出:「恐怖並不是一個特殊原則,是民主的普遍性原則應用到我們的國家最迫切的情況中,所造成的結果。」         學過歷史的人對他的記憶,最後大概也只剩下恐怖統治與在那時期使用新改良的斷頭臺,殘酷暴力地切下無數異議分子。         不過斷頭臺並非是 18 世紀法國特有的產物,大約在 14 世紀的愛爾蘭就曾經用過機器砍下犯人的頭顱,只是沒有更進一步的資料可以知道斷頭臺的樣子。當時在英國、義大利似乎也都有類似的砍頭機器,不過就目前所知,當時斷頭臺大概還是用斧型的刀口,也許頭常沒砍斷還掛在那,呼喊著:「 One more time! 」(下一次會更好)。         別忘記科學革命時代之後,深受啟蒙影響的市民階級、科學家們瀰漫著人定勝天、樂觀、進步的態度。多數人相信科學促使人類解開自然的奧妙。精神來說,那麼時代人過度崇拜理性可帶來無止盡的進步,必且急欲為人類找新出路、探索自然界的定律。經過啟蒙思想的發展,人權...

學習對等的愛而不是尋找控制的對象

# 不平等的愛情關係總有天會失去軸心 # 愛情真言平等對待共同奮鬥 當愛情走向婚姻關係,必須改變心態。     有句玩笑說,當女性為愛沖昏了頭便走向愛情的墳墓。這句笑話的確有點來頭,兩人的關係步入婚姻,從浪漫愛到經營生活,就不僅雙方對愛情的渴求、身體的欲望,步入婚姻之後兩人從浪漫愛到經營生活。 經營便需要共同的目標,互相忍讓與合作。兩人為了家庭必須學習一套能夠平等互相對待的機制,兩人必須都要能感受到尊重,塑造家庭認同感是婚後的人必須有的認知。 新聞上常見一對佳偶步入婚姻之後,面對財務規劃如基金、買房、購屋、創業,或者是子女教育的方針,又或者是家務的分配。當情侶變成伴侶之後,如果只將權力一把抓,任何一方關閉溝通的空間,這樣的家庭關係遲早會出現問題。 夫婦的經營絕對不只是一紙法律上的婚姻,而是學習兩個人為了有共同的愛,經營的更好,一起努力地走下去。過去強勢是會將兩人原本甜蜜的愛,箝上不對等的枷鎖。不管男性或是女性,用「羞辱式言語」對待另一半,覺得對方很厭惡、甚至笨,或是做事太慢,急性子的人就往往會認為「我跟你說也沒用。」因此,乾脆不說。 兩人之間的隔閡就越來越深,從一開始一條溝到另一條溝。 不溝通,否定對方只會把親密的愛人往外推。婚前,兩人沒有經濟壓力,不用面對生活實務時,彼此傾訴祕密,互相溝通的這樣的感覺,不是只有婚前而是在愛的路程中這都是需要的。 當夫妻有一方不再讓自己具有吸引力,也忘記如何同理他人,常常否定自己的另一半。特別是女性(通常婚後女性獨掌經濟大權),若她的控制欲太強,不斷貶損丈夫,不再努力維持親密關係,這是妻子逼迫丈夫的出走。 因為人必須尋找一位知音傾訴自己的痛苦,往往傾訴下,一時容易迷戀於對方待他的溫柔而出軌,彷彿找到自己「最當初」的甜蜜滋味。 出軌的人自己一定有責任,因為當夫妻關係出現問題,應該設法尋求解決,而不是向外找尋「小三」。 就算又與「小三」共結連理,當愛情又走到一個階段時,事情又再重複發生。所以,當夫妻兩人的愛已然形同陌路,出現一條深溝,若不先搭橋怎麼知道對方在想什麼呢?愛情不是尋找控制的對象,而是需要學習經營。 現在藝人一遇婚姻關係,就將私事鬧上版面。在媒體面前哭訴,開直播素顏裝作自己很好,還必須撫養小孩、承...

《小王子》那些年曾經在你身旁的玫瑰

# 守著一朵不屬於你的玫瑰哭泣世界也不會因此停下 「有一天,我看了四十三次落日!」 「你知道……當一個人很憂鬱的時候,他會喜歡落日的。」 這句話在某些時刻非常地觸動人心,當無心於周邊事物時,周邊世界的變化就與個人無關,你就只是看著,即使不住在小王子的B612星球,仍是如斯。 愛一個人很難,忘個人更難。有次在演講完後,有個小女生走過來說:「可以問一個問題嗎?」 我說:「當然可以。」 她說:「我想問到底要怎麼放下一個人呢?」喔!我心想這是大哉問,當下我反問說:「妳的放下是把一個人從陌生到熟識放在心裡;還是從熟識到陌生放下一個人?還是妳想要把一個常懸在你心底的一個人放下?」一個是準備戀愛、一個是分手、一個單戀。 她說:「最後一個。」 我看著她認真地神情,知道她很疑惑這個問題。我說:「戀愛開始前,你想接近另一個人想靠近她,跟他說話這很正常。不過,如果我們從來我沒有試著跨出第一步,那麼永遠就只是我們自己的空想。」 「那什麼是第一步?」 「第一步就是你必須找機會告訴對方妳的想法?或者製造機會聊天,畢竟距離會產生的美感,美感也會可能因為距離而消散。否則……」 很難得看到那麼認真的神情,我看著她說:「否則永遠這樣的想念永遠是你自己的幻想。如果妳做過努力,表達過想法我覺得成果如何是其次,至少妳成功的面對自己。」 「那失敗了怎麼辦?」 「沒有人能保證一定會成功,就算是Seafood也無法。失敗一定會傷心,如果你們還是朋友的話可能會出現疙瘩,但這時候就必須學著放下一個人。你也許會覺得自己被遺棄了。不過從來沒有人真正被遺棄,一個人被遺棄只有他先放棄了自己。」 我不知道最後的結局是什麼?如果失敗我也期盼她能夠過得更好,不用因此而「遺憾終生」。 還記得《小王子》回想起自己唯一的那朵玫瑰時,他後悔過去太過年輕,誤解了玫瑰對他的愛,計較不該計較的事物。但是,雖然往事都已經過了,玫瑰呢?也許也找不到了,不過彼此的回憶反而是更美的。如果你的過去沒有一朵玫瑰,至少你心中也曾沒有機會說出來的愛慕。 這樣歲月一去不復返,我認為剩下的就是美麗的回憶。《小王子》裡有一句話:「就像花兒一樣。要是你喜歡一朵花兒,而她在一顆星星上,那麼當你仰望天空,就會覺得很美。每一顆星星都像是盛開的花。」這裡不管你的...

《小紅帽》疑問:為什麼狼總是童話故事中的大反派?

來源:為 「色」字頭上一把刀,除了有人頭上有九把外,色跟狼兩個字常就放在一起。天資通穎的狼蒙古族認為牠們具有極高的智慧,是自然平衡的維護者。可是童話故事《小紅帽》中,狼是誘拐小孩、吃人、騙色的象徵。 希臘時狼毛不但是運動家的魔法藥,可以讓人變得更兇猛。同時,狼毛也有神奇的催情效果,所以狼的周邊「文創商品」跟轉換的魔法效果有關係。但《聖經》故事裡面,卻將魔鬼的形象塑造為狼的模樣,因為性在宗教道德上是惡魔的勾引。 由此來看,狼跟性的吸引力關係很早就拼湊在一起。狼有極高的性吸引力,在童話故事裡,狼不只是誘拐者,狼也是迷人俊俏的男子,迷得故事裡女主角們的追求。還記得童話故事裡的王子,每個顏值都很高、談吐斯文,吸引各大美女一見鍾情,認為自己就該嫁給王子。 別否認這裡頭的情感,除了嫁入豪門少奮鬥三十年外,還有提到女主角對高顏值王子的情慾與佔有慾。有位女主角甚至還坐著南瓜馬車,動用魔法也要讓王子看見她、愛上她,最後這位白馬王子動用關係把她贏娶回家。 這兩段到底在說什麼呢?接下來是重點。 我的意思是狼的形象跟王子的形象幾乎是可以畫成等號的,但是什麼時候是王子?什麼時候是狼? 批批踢酸民口中的:「人帥真好,人醜性騷擾」還是有參考價值,這取決於王子能夠喚起女性的憧憬,而狼並不一定醜,但是會讓人後悔。 所以,像這樣讓人後悔的故事隨處可見,比如「狼來了!」的故事,同樣渲染狼的害處。《小紅帽》裡的大野狼,則是最早是奪走女性貞操的陌生人,但也別忘了走入森林也是發生危險關係的最好藉口。 更有趣的是,與狼相關的狼人,他們通常是社會邊緣人。「狼人」指稱的階層多是社會中的下層階級,暗諷他們不務正事。其次,《小紅帽》裡狼性也暗指的社會的禁忌:像是社會謀殺、惡混、情夫、老人、亂倫禁忌。 我們可以試著想像,其實小紅帽到外婆家褪下衣物跟大野狼一起睡,大野狼會不是外公呢?否則為什麼小紅帽如此懼怕,卻又言聽計從。當然如上述,「到外婆家」、「進入森林」也可能是當時女性外出的契機。 稍微做個小結,狼在西方本身就具有某種變化的魔力,包括披上狼皮可以獲得狼得力量,狼毛被當作春藥。其次,狼也跟性吸引力有關,在宗教道德的譴責下根性有關的狼,以魔鬼的形象出現,狼也被用來指稱下層的社會邊緣人。 再次,透過故事的傳播,狼的...

《小王子》的人生列車,活著卻漫無目的

活著該有意義嗎? 她說:「有沒有辦法能夠活得快樂,我覺得很痛苦。」 她面帶愁容,又說:「我都不知道我到底未來該是什麼?」 我說:「我也不知道。苦樂參半,猶豫不決,黯然銷魂,淋漓痛快,但要活著有未來,機會改變儘管我們的時間都有限。」 -------------------------------- 我們活著卻不知道終點在哪裡,上車隨著車子開到何處。坐在車上時,我們戴上耳機,看著咫尺天涯的網絡訊息,手指上的繁忙想若無其事隱藏內心的孤寂。 變化的社會裡到底該信仰什麼?想像中古世界在強制的君權以及宗教世界裡,去想像你要成為什麼就變得很可笑。因為你的身分早就烙印在血液 ,做好自己本分就是完善。但是我們的現世充斥著多元價值觀,正因為多元我們面臨了選擇的難題。 科學信仰衝撞宗教權威後,我們越來越關心數字,就像《小王子》裡成天數星星的商人,越來越喜歡佔有。因為擁有數字代表著某種說話的權威,能夠命令他人,甚至是佔有。 害怕失去比起悉數自己所有還要來得令人恐懼。恐懼讓人身心都處在緊繃的狀態,外表看似精神,但實際上一個人關起房門後的情緒崩潰只有你一個人知道。雖然知道自己該振作,卻又逃不出後悔的五指山。 非得要壓上五百年期待能有聖僧救命,不過是期待有人能夠念上一道神咒,抹滅自己背負的過去。 只不過一切還只是在現在,如同牧羊的少年躺在沙漠看著星星。《小王子》酒鬼說:「他羞愧自己喝酒,又想遺忘自己羞愧,所以他繼續喝酒。」有時候生活就不斷地重複,把自己侷限在短暫的每一天。 這是因為自己失去對未來的憧憬,也正是為什麼我們喜歡英雄電影,喜歡看著他們代替自己完成夢想。 還記得拜訪鐵道工的小王子,他說:「他們都好匆忙,他們要去哪裡?」 鐵道工說:「連開火車的人也不知道。不過乘客也從來不會在意自己在哪裡,他們睡覺、打哈欠,只有小孩把鼻子窗向外望。」 小王子點頭:「只有小孩知道自己要什麼。要是有人奪走布娃娃,小孩子就會哭。」 看到這一段每次都特別的感傷,因為太多了走進同樣的「大人途徑」。日復一日的計算,重複的工作讓人為了現實忘記太多自己想要的,以致於不敢要覺得自己不配擁有。 於是漫無目的追尋,直到頓悟。快樂是滿意自己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