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8的文章

「道地」│不過是一種流傳的「鬼故事」

「鬼故事通常特別驚悚,大家聚在一起,輪流說故事製造氣氛,越是讓人頭皮發麻聽得不敢入睡,即使知道是那可能不是真的,但是大腦感受的知覺卻是真的。」 食物的故事也是如此,食物的道地與否牽涉到文化、記憶、歷史的再塑造,透別是要喚起大眾的集體想像。 食物的特徵是提供人食用,能夠化作身體的一部分,主要強調「它可以吃」。 正因為吃入身體,吃進去的東西很容易讓我們透過創造力,聯想食物在身體的樣子, 你的身體由所吃的食物,變成你現在的樣子 。 Are You What You Eat? 所以, 關心吃進什麼食物,它代表食物與身體的密切關係 。 台灣號稱「誠實的社會」裡,說故事也像是鬼話連篇,但是故事總是讓人值得聆聽。 記得聽過一個故事,有個人告訴我,「他的阿公說之前圓環那邊還都沒有攤販,自從他突發奇想推個攤子出去賣,賣得不錯。結果大家就一窩蜂的學起他擺攤,然後圓環夜市就被他創造出來。」 一個攤販意外創造圓環夜市,聽起來總是某種make sense,但是總是無從查證! 要創造某個東西,又聽起來必須有要相當的時空背景Brbrbrbr……。食物「正宗」流派還真的不像在金庸小說簡單,要練上純正內功,就上少林寺或是全真派。 武學正宗全真派七子 食物「正宗」與否還牽涉食材產地、食材選擇、食譜、搭配的配料、廚具、烹飪方式、呈現等各式的需求;還要取決於「權威」或是「族群」的認同,與想像中的味道是一致的才算是「正宗」。 因此,「道地」、「正宗」都是故事的辯論,更牽涉到許多「創新的傳統」。文創家兼任文藝青年,將新創造的東西賦予「古老的意義」。 沒什麼不好, 因為社會是感官的社會,感官的 sense 讓人感受到真實,其看得到這樣的時代脈動與否,取決於你的感知力。 感知力「不理性」但是有效,而且社會也如此運作。 群眾喜歡聽魔鏡說得棒的「不要不要的」話

你該看得一部刻劃人性談死與法律制度的電影《殺了七個人之前》

你該看得一部刻劃人性談死與法律制度的電影《殺了七個人之前》 與社會的制度, 不只是死這件事,而是怎麼讓人死? 國家能夠執行死刑這件事, 它既是制定者又是執行者, 它是在制度底下無可奈何的列維斯坦(巨獸)。 這部片的震撼, 來自於當人對於追溯為了一個19歲白人青年, 會在大雨滂沱的採石場旁, 槍殺7名足球隊隊員。 他為了逃避戰爭,想要活命。 在不知道任何工作細節、沒有受過訓練, 加入囚禁、吊死死囚的工作。 那年17歲, 他照顧那些囚犯,卻也親手送他們上絞刑臺。 精準的測量身高體重, 是為了有效率的殺人。 這些程序沒有 「隔離」的措施 , 獄警聽著 典獄長「命令」 , 教導 「守密」以及「服從」 , 讓 不遵守規則 的囚犯,受到 懲罰。 沒有工作手冊、沒有訓練, 禁止挑戰權威。 就像史丹佛實驗裡, 獄卒過度投入他們賦予的身份, 一切看似瘋狂了。 在執行業務時, 獄警沒有人關心他們心理狀態。 在壓力、道德讓人崩潰前, 監獄制度沒有配套措施。 「為什麼你之前沒有告訴我?」 裡頭的一句話,控訴「制度」沒有盡到告知的義務。 執行業務造成的創傷症候群, 讓獄警沒有辦法回歸正常的生活。 到底要「怎麼殺人」, 才可以讓執行死亡業務的人, 免於心裡上的譴責。 國家可以殺人?為什麼人不可以? 這部片可以引發許多的討論, 觀賞的過程, 也不斷衝撞自己的心理。 這段讓我回想起伍璧雯老師的納粹德國。 我也很喜歡這部片的平衡感, 當律師為了讓獄警脫罪, 想要試圖將這次的謀殺, 拉到「 這是社會謀害了這名青年 」。 這句無敵的話,沒有撼動對方的律師。 他提醒法院「我們必須重申這是一場謀殺」, 有七個人死了。 我們怎麼可以確定「他沒有樂在殺人的業務」, 為什麼獄警要收集犯人棺材的塑膠片, 而且還把他串成一列。 我們怎麼相信法庭上所讀到獄警的「故事」是真實的, 會不會為了追求判決的勝利,造成虛構事實。 「輕判」不代表沒有, 而是我們不能確定 。